当前位置: 检测仪 >> 检测仪优势 >> 稳健的环境监测仪器龙头,雪迪龙双碳之下业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德邦证券郭雪)
1.公司是国内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先入者与领航者1.1公司业务涵盖传统环境监测至高端科学仪器
公司前身北京雪迪龙兴业科技有限公司于年成立,成立之初以研发和销售工业过程分析系统为主,并持续开拓国内环境监测市场。
年,公司涉足大气环境监测领域。
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
和年间,公司先后通过收购英国KORE公司和比利时ORTHODYNES.A.,成立了两个海外研发中心。
年,公司开始布局碳排放监测业务。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形成包括环境监测、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科学仪器在内的四大业务板块。
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实际控制人从业经验丰富。
截至年中报,公司第一大股东敖小强直接持有公司58.35%股份,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公司第二大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55%。
公司实际控制人敖小强先生,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年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硕士学位,深耕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多年,具有丰富的行业和管理经验。
目前公司下属有北京华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环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雪迪龍國際貿易(香港)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SDLTECHNOLOGYINVESTMENTLTD和雄安雪迪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七家全资子公司。
1.2多年经营稳健,环境监测贡献主要营收
业绩受下游市场需求和疫情影响短暂承压,经济稳定复苏背景下公司业绩有望逐步修复。-年,公司营收从12.89亿元增长至15.0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95%,归母净利润从1.79亿元增长至2.8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2.16%。H1,公司实现收入6.37亿元,同比下降5.4%,实现归母净利润0.82亿元,同比下滑48%,主要系下游需求减弱和收入结构变化,毛利率较高的环境监测设备收入下滑11.2%。我们认为随着宏观经济复苏,我国环保行业投入力度有望加强,驱动公司业绩修复。
分季度看,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季节性分布明显,集中表现于第三、四季度,主要系受公司主营业务中的环境监测与工业过程分析系统行业的季节性影响,环保部门的工作计划和电力、水泥、钢铁等主要行业客户群体采购计划通常在年初确定,在年中进行招投标并签订订单,一般集中于下半年安装调试和验收。
环境监测系统,系统改造及运维业务,气体分析仪及备件业务贡献主要营收。
分业务看,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结构较为稳定。-,污染源监测业务有所下滑,因此环境监测系统占比由52.85%跌至45.53%。-年,环境监测系统占比逐渐回升至年的57.20%。
环境监测行业受政策驱动,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环境质量提升及加快分析仪器国产化等多重背景下,国家环保投入与政策支持有望持续驱动环境监测行业发展。
公司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环境监测系统近五年毛利占比最高。公司近年来总体毛利率水平维持在40%以上,年达46.45%。
分业务来看,环保监测系统贡献主要毛利,近年来占比不断提升,年达61.2%,毛利率为50%;-年,系统改造及运营维护服务的毛利率从50.59%跌至41.46%,主要由于近年来成本有所上升。
应收账款约占营业收入37%,经营现金流保持平稳,负债控制得当。
总量上看,应收账款由年的4.66亿元增至的5.95亿元。账龄方面,年,两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为86.98%,yoy+2.2pct。
应收账款周转率维持在2.8左右,年为2.72次。资产负债率近年来整体有所下降,由年的26.6%下降至年的23%。
费控得当,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年,公司的期间费用率整体稳中有降,由29.5%下降至27.2%,主要是销售费用率下降,从年的14%下降至的11.4%,研发费用率近年来保持平稳,约为7%。
2.环境监测长坡厚雪,政策多角度驱动行业增量扩容公司是国内环境监测市场领军者,产品体系完善,技术实践经验丰富。目前公司环境监测系列产品涵盖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碳监测、温室气体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噪声/辐射监测系统等多个方面,并建立了相关大数据平台,通过污染源综合监管软件平台、碳排放综合分析平台等实现环境监管的精准化。
2.1污染源监测:煤电价值再被重视+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市场扩容
煤电托底保障作用被重申,“十四五”火电价值有望重塑。“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调整,全国新增煤电投产装机呈下降趋势,/年全国新增煤电装机分别为/万千瓦,较十三五期间下降明显。
但“十四五”以来,煤电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被多次强调,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煤电的重要性依旧不可忽视。
电力缺口依旧存在,年以来煤电核准提速,年核准数量超年4倍。
至今,我国电力缺口有所扩大,年平均每月电力缺口为亿千瓦时,年扩大至亿千瓦时,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工业用能增加,电力供给压力仍大。
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加快了煤电核准速度,根据全球能源监测机构GlobalEnergyMonitor的数据显示,年,我国核准煤电项目超过23GW,年超GW,相当于每周核准2个煤电项目,其中年开工建设的项目有50GW,同比增长50%。
煤电“三改联动”+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推动污染源监测市场扩容。
公司污染源监测业务包括产品和解决方案两大板块,覆盖了火电/钢铁超低排放改造、VOCs,垃圾焚烧和重金属监测等多个细分领域。
(1)火电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求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并对供电煤耗在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加快节能改造。
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2亿千瓦,增加系统调节能力0-万千瓦,实现煤电机组灵活制造规模1.5亿千瓦。按此规模计算,可带动有效投资约亿元。
(2)非电领域方面:钢铁、化工等行业正逐渐进入污染物治理阶段,年根据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到年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截至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13亿吨,在业钢铁企业家;但截至年4月底,仅有40家钢铁企业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26家完成了全工序低排放改造,14家企业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粗钢产能2.44亿吨,钢铁领域超低排放空间仍广。
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领域具备丰富技术和项目经验。公司具备红外法、紫外法、稀释法等多个系列烟气连续监测系统,适用于火电厂、钢铁冶炼、工业炉窑/锅炉等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监测。依托于公司多年来在环境监测领域的经验,为火电和钢铁企业提供超低排放改造解决方案,下游客户包括大唐集团、华润热电、武汉钢铁等。
年,公司中标多个大型钢铁环保绩效评级类综合项目,为污染源业务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方面,公司依托于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固定污染源废气VOCs在线/便携监测设备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支撑,同时引进比利时子公司Orthodyne色谱分析技术,针对不同行业应用和不同工艺条件,结合国内各行业排放标准及环保规范推出污染源废气及厂区厂界VOCs在线监测系统、便携式监测设备,并可搭配污染源智能分析平台,为客户提供VOCs监测产品及服务。
2.2水环境监测:行业纵深发展,公司产品体系完善
“9+N”模式下,地表水监测将继续纵深发展,推动水质监测设备市场进一步扩容。
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到年,要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明显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到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年,《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年)》提出,要根据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的需求,实现由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十四五”期间,国控断面数量从个整合增加至个左右,并逐步建立国控断面9+N自动监测能力(9,即水温、浊度、电导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N,即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阴阳离子、重金属、有机物、水生态综合毒性等特征指标);
地方层面要逐步实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全覆盖。水质污染溯源监测方面,以长江经济带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覆盖重点流域所有入河排污口主要指标的监测网络;流域水生态方面,要初步形成基于流域的全国水生态监测网络,逐步开展分类、分区、分级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估。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我国水质监测设备市场规模从年的66.68亿元上涨至年的.26亿元,同比年上涨13.53%,年复合增速为27.5%。在《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和“三水共治”要求下,水质监测设备市场规模有望保持高增速。
公司水环境监测系列产品包括地表水质、污染源水质监测站系列和水质特征因子在线分析仪。
针对不同监测场景,公司的地表水质监测站包括固定式(适用于断面固定,建站土地充足、水电方便的地表水站)、简易式(土地可利用空间较小、监测断面随时调整的地表水监测)、小型式水质监测系统以及移动式监测系统等产品,产品体系健全。
水质特征因子在线分析仪系列可实现重金属、硝酸盐氮、氟化物、硫化物等多种因子监测,“9+N”要求下,将对水质监测设备监测范围提出更高要求。
2.3碳排放数据质量要求提高驱动百亿碳监测市场
2.3.1碳排放市场建设逐步完善
碳市场建设有序推进,碳交易市场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碳市场发展进程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方试点启动阶段(-):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的标志是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等7个地方为第一批碳市场交易试点,年福建省成为第8个交易试点;
(2)筹备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阶段(-):年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从制度层面明晰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框架;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做出了统一部署;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正式开始。
(3)逐步成熟阶段(-至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碳交易市场化对碳排放量监测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水泥、钢铁等七大行业有望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随着交易规模扩大,我国碳监测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
当前碳排放市场的工作重点集中于数据质量治理体系与碳配额分配方案的完善,对企业碳排放数据监测提出更高要求。
年,我国出台了多项碳监测领域政策,政策重心集中于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治理和技术规范的完善: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针对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的流程规范,要求企业逐月向环境信息平台报送相关数据及原始凭证。
年12月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提出“两简化”,“两完善”和“三增加”,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机制,增强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碳监测准确度要求为所有环境监测项目中最高。
碳监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监测数据的准确度要求高:相对于空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浓度年际变化幅度小,准确获取温室气体的变化趋势对温室气体监测的准确性、精确性和稳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
(2)温室气体排放形式复杂,排放浓度范围大,且许多现场没有针对温室气体的治理设施;
(3)温室气体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