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累是因为缺乏休息?发胖的原因是吃太多和没运动?公司销售业绩下滑,是因为没找到提高销量的好方法?陷入思维定式,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那么你的解决方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本书介绍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深入浅出地教你打破思维定式,直击问题本质,解决商务难题。☆用4步实现深度思考,提高问题解决力!STEP1建立问题模型:用一张图将思维可视化,展示问题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STEP2解读动力机制:观察并思考模型在长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及结果;STEP3改变固有模型:寻找改变模型的支点;STEP4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根据现实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思考!《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将深度思考的方法凝练成了一个公式,教你如何深度思考各种复杂的问题,快人一步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父》的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人总能把握事情的本质,一眼就看出问题的关键,拿到一件事就非常迅速地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我们苦思冥想,却总是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深度思考。深度思考不仅是想想而已,它要求我们把事情想透彻,想清楚它之所以产生的所有环节,找到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那点,然后击破它。比如,你是一家检测仪制造商的CEO,现在有两种产品方案摆在你面前,一个方案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包装独特;另一个方案样式粗糙简单,但我们看得见配管、传感器之类的内部构造。这两种方案,性能、成本、售价都差不多,如果你打算长期发展这个产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你觉得哪一个方案胜面更大呢?事实证明,是样式简单粗糙的这个方案让企业发展更好。表面上,这是一个产品设计问题,人很容易想到:哪个设计好就选哪个,所以很多人会选包装好的那个方案。但是,这个问题最重要的那一点是什么?是这个东西卖给谁?买方,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谁会去买检测仪呢?企业。企业才要检测。那他们会在意检测仪好看还是不好看么?不会,检测流程又不对外,关键是要检测得准,而且最好让操作的人直观感受到它检测得准,对吧?那这个时候,看得见配管、传感器,就是会让买家觉得这个机器更靠谱。所以,第二种方案更好。但这里其实你要做的不是选方案,而是判断出关键的问题,然后想出最合适的思路。这种找出本质和关键的思考,就是我们说的深度思考。那怎么做呢?书里给到我们一个找寻本质的公式:本质=模型×动力机制。接下来要讲的这部分有点抽象,大家准备好纸和笔,我们来看看模型和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模型,是说我们看事情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眼前这一件事,而是要看到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结构。为什么要强调“结构”?举个例子,这季度我们公司的销量增加了,大家都很开心,然后复盘,为什么销量能增加,因为我们增加了广告投入,好像就找到了原因,下季度就继续多投入广告就好了。但如果我们从“结构”出发,就发现这个原因不足以说服我们,我们就会接着问:那为什么会想到增加广告投入呢?这时候就会发现,是因为对手公司这样做了,而对手公司的销量也增加了。而如果对手公司也看到我们因为提高广告收入而销量增加的话,他们是不是也会进一步加码广告投入?大家可以在纸上画一下,这样就会变成: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和对手公司都会在广告投入上持续加码,就会逐渐发展成广告战。看清楚了这样的结构,我们就知道,不能把筹码押在广告投入上,要从其它的地方增强竞争力。这就会和只是随便想想的做法(也就是之前说的,下季度持续投入广告),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所以,模型是什么呢?模型就是找到现象背后的整个结构,这个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透过单一的、个体的事件,把事件背后的模型拎出来,我们看事情才能看得明白。好,弄明白了模型,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另外一小半是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概念相对好理解一点,它就是把模型放进时间轴里,沿着时间轴去观察模型。比如上面那个模型,一直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两家公司互相比谁的广告投入更高,双方的广告投入就会一直交替增长。这种互相竞争的模型也适用于价格战,双方比谁让利更多,谁的价格更低,如果其中一方不能踩下刹车,最后双方都会精疲力竭。这就是模型和动力机制。模型,就是把具体的事件背后,这件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抽象结构拎出来;动力机制,就是把这个结构放进时间轴里,沿着时间轴去观察它未来的变化,和最终走向的结果。把抽象结构抓出来,不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