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检测仪 >> 检测仪前景 >> 红外测温,加入了疫情防控战新浪科技
来源:虎嗅APP
头图来自《南华早报》
出品
虎嗅科技组撰文
宇多田
两天前,一条与武汉疫情相关的科技新闻,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抗击新型肺炎最新AI测温仪投入使用”。
大概是此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噱头性报道太多,我们当时看到这条新闻时的第一感受,更多的是质疑——
红外测温能为这次疫情防控提供多大帮助?AI技术又能给“测温”帮上什么忙?
但在今天早上,素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市中关村下发了“江湖召集令”,向海淀区科技公司征集与“红外测温产品”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案,欲提高以“大规模人群”为基础的测温精度。
事实上,这份英雄贴,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红外热成像技术势必有哪些局限性,需要新技术的引入和“提携”了。
我们认为,在疫情还在蔓延的当下关头,有必要把关于“AI红外测温”的一系列问题都弄明白,帮助各地在接下来不得不面对的返乡客流高峰,以及面对未来任何时间点都可能掀起的疾控保卫战时,提供一些有备无患的建议。
红外测温的必要性
事实上,“AI红外测温”的关键,仍然在于“红外”二字,也就是生产红外测量仪器必然要使用的“红外热成像技术”。
知乎网友“普雅花郎”给出的解释非常通俗易懂——
大自然中,一切高于绝对零度(零下摄氏度)的物体都会辐射出电磁波,也就是“热红外线”。 虽然人眼看不到,但几乎所有生物体都会时时刻刻发射出这种红外线。这个时候,我们如果用特制的红外探测器,就能捕捉到这种电波,并转化成人眼可见的红外热图像。
很明显,我们人体不同的部位都有不同的温度。譬如在冬天,你的手脚可能相对会更冰凉一些,而头部温度也相对高于四肢与腰部。
因此,在红外线的照射下,由于不同位置辐射的强度不一样,人体各个部位的轮廓、人与人之间相同部位的温度差异,也能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
图片来自王华伟博士的论文《基于红外热成像的温度场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与其他测温方式相比,用热红外线进行测温的好处就是“直观”、“非接触”以及“24小时不间断工作”。
你可以通过一张画面上呈现出的不同颜色,直接判断究竟谁才是“发热点”,还能计算出处于同一区域的两个相同“发热点”之间的温差大概是多少。
一位做热红外成像仪器的行业人士向我们做了非常形象的解释——比起市面上的“额温枪”“耳温枪”,热成像测温就像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后你的体温就被记录下来了”,既不用机器接触,也没有人工干预。
换句话说,这种“非接触式”检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接触性传染的概率,因此在医疗领域,特别是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于“可见光”完全影响不了红外线的发射,雾霾也不会对红外波长产生影响,所以理论上,这类仪器既可以白天黑夜不停歇作业,也可以进行远距离探测。
也就是说,一套红外测试仪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找到温度异常人士,这也是国内很多大型机场与火车站在近年来陆续部署上相关的热成像摄像头的最主要原因。
图片来自高德红外
纵观全球红外热成像技术市场,最好的技术公司应该是成立于年,世界最大的红外热成像产品供应商FLIR。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直到年,华中光电研究所才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非致冷红外热像仪,被誉为“中国红外探测技术划时代的突破”。
不过,就在此后十年里,国内一批研制生产红外热像仪的技术公司异军突起,武汉高德红外、浙江大立科技、广州飒特等公司,都是目前国内红外热成像监控领域最好的企业之一。
而安防监控巨头海康威视与大华,也在年左右推出了相关的工业级热成像产品。
从当前武汉疫情的各项症状来看,虽然“发热”并不是判断感染武汉肺炎的最关键指标,甚至有病例没有发烧,但“发热”这一症状,医院和特殊公共场所出入口(特别是缺少试剂盒情况下)用于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的重要参考。
“体温测试只是一个初步排查手段,可以把体温异常的人员找出来做更进一步检查,而不是作为确诊的唯一手段。”一位不具姓名的安防行业人士告诉虎嗅,公共场所的筛查需求,是“迅速”与“排除大多数”。
图片来自杭州大立科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