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检测仪 >> 检测仪优势 >> 科技造福人类可穿戴式的医疗设备
原创崔医声医声相伴崔松说
记得很多年前的科幻片里有这样的场景:人到了某个地方,眼睛一扫便能识别对方身份;人只用一滴血,就可以检查出身体的各种情况。
如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构想正逐渐转变成我们的现实。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被越吵越热,成为骗子的素材。但作为一个心内科医师,我挺喜欢这样的设备,我们现在称为可穿戴设备。
//
我在诊疗的时候偶尔会感到很遗憾
比如经常有病人和我说:“崔医生,我昨天晕过去了。但是我现在没什么感觉,也不晕,曾经做过很多检查,查来查去一直查不出缘由。”于是我让他背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Holter),可诊断的结果还是好。
于是我让他延长监测时间,再做一个72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可仍然还是没能捕捉到他发病时的情况。所以我常常感到遗憾,在多次没完没了的就诊经历后,病人的随访就会断断续续,很容易就把病情延误下去了。
我曾经还有一位病人,也总是莫名其妙的晕倒,摔伤,也是一直没能检查出什么。因为查不出问题的所在,自然也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案。但后来有一次,医院附近摔倒,医院及时的做上了心电图,捕捉到了一个心室率非常快的房颤,找到了这个致病的罪魁祸首。
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国际发明了一种可植入的监测仪器,把一个小小的记录器植入皮下,可以连续使用五年时间。可这毕竟是个有创手术。可如今,科技的发达让一切变得更简单了,有了可穿戴的设备,病人在不舒服的时候,可立即打开小盒子,取出两个电极片往身上一贴,这个设备就自动记录了当时身体的情况。
还有手表式的心电图监测器,病人戴着手表就可以记录当时的心电图情况。其实心电图做成手表,特别容易。因为只要任意的两个肢体就可以构成一个导联。比如左手戴着手表,手表的底盘接触到手臂是一个电极,手表表面的金属片是一个电极,只要你把右手搭在手表表面,或者手表贴近自己的胸口皮肤也能构成一个导联,或者干脆单极也能构成一个导联。当然手表心电图还达不到心电图的精度,但它却能突破时间的限制,从72小时,到7天,乃至1个月,都可以24小时佩戴着它随时记录你的心电图情况。
当然手表式心电图也有不好的地方。有病人曾和我说:“崔医生,我的心率怎么一时一百多跳一时又四十跳,上窜下跳的?”这位病人天天盯着手表看,琢磨心跳为何忽快忽慢。但他其实不知道人的心脏是受神经的调节而运动,他如果一直是60跳或70跳等等的一成不变,那么他可能是个机器人,受程序设定而控制。然而作为一个生物人,我们会根据碰到的情境、需要的工作量等不同情况而影响心率的快慢。而被持续显示着的心率,就像被放大的秘密,让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惊恐,尤其是焦虑的人。
当然可穿戴设备还有很多,包括血压,血糖等等。
目前,可穿戴式的血压还没完全突破可充气的模式。比较好的手表式的血压计也要有比较好的可以充气的血压测量方式。若仅仅根据光电感应毛细血管的搏动来测量血压是不准的。
我曾经就有一位病人,他数年之间完全依赖手表来测量血压,在出现并发症以后,我询问他的血压是否稳定,他自信满满的回答是好的。我又问他平时有经常量血压吗?他回答天天量,就在手表上。他所谓的监测完全是错误的,于是在诊室给他量了一个血压,收缩压全在mmHg以上,所以己经出现了心脏的肥大,蛋白尿等等并发症情况。
所以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替代上臂式血压计的标准可穿戴式血压计,但是我也接触过一些厂家的手表,他们通过检测脉搏的搏动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等情况,再利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血压,精准度已经很好了,目前正在通过国家的CFDA等有关医疗认证,要经过数万例的测量来保证他的精确性。当然,其实也是通过数万例的大数据给血压算法进行校正。
还有可随身携带的血糖仪。血糖仪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必备伴侣,起着非常重要的血糖监测作用。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每个糖尿病人在进食的时候,他的升糖情况是不一样的。设想一下,作为一个糖尿病人,我想不想知道自己是吃米饭升糖快,还是吃面条升糖快呢?我能不能喝粥呢?我吃烤肉的时候升糖多少?我吃海鲜的时候升糖多少?这时候就可以用一个随身的血糖监测仪,一个小小的,纽扣式的东西,通过细小的小针,刺入皮下,可随身携带14天。这样的情况下,你血糖的所有变化情况都会反应在你手机上。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你在吃任何食物的时候你的升糖快慢,进而可以指导你选择和避免哪些升糖快慢的食物。
还有可穿戴的除颤仪。众所周知,AED在我国还未完全普及,这是一种简便的自动体外除颤仪。有些病人非常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那么这种高危病人我们会建议他植入一种叫ICD的仪器,它像起搏器一样,植入体内后可以监测人体心律的情况,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时候,它可以通过超速抑制或除颤来挽救人的生命。但这是一种植入性的装置,有一定的创伤,所以在一些国家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手术,而是买一个除颤马甲穿在身上,并且这种马甲可以是租赁式的。病人租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口袋里备着电池,一旦有问题,它就会自动放电,纠正心律失常的效果和植入式一样。
除此之外,那些随身测量体温,体脂,体重等设备也有很多,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
所以可穿戴设备一定是医疗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很可能已经在蓬勃发展了。有些东西可能现在作用不大,但是更多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嫁接会让这些可携带的医疗设备变得更专业和便捷。
但是这可能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当这些技术再连接上Al,再变成大数据,越来越多人的数据情况被采集,可能会引发数据安全和隐私暴露等问题。所以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双刃剑,医生当然是希望能更了解患者情况,而患者也很可能不愿意把自己的情况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