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检测仪 >> 检测仪发展 >> 乌鲁木齐市地下电缆隧道长啥样带你一探究竟
「本文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记者张冬梅
走在灯火璀璨的乌鲁木齐市大街小巷,你或许很难想象自己正踩着一张四通八达的输配电网络,它们在源源不断为这座城市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地下电缆长啥样?穿行在地底的电缆“把脉”人,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11月22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塘沽路的乌鲁木齐市千伏三宫变电站千伏电力地下隧道一探究竟。
隧道内总共有23根排列整齐的电缆。记者张冬梅摄
这处电力地下隧道全长约1.4公里,打开变电站内一处铁门,顺着楼梯进入隧道,首先就能看到隧道内绿色的环氧树脂地坪,米白色的防水涂层墙面,一排排黑色的电缆。
这条线路由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电缆通道运维班负责巡检,他们2到3人一组,配合智能机器人,不定期对线路进行巡检。人工巡检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隧道主体结构进行巡检,另外一方面就是对隧道内的电气设备进行巡检,查看电缆运行有没有异常、外护层是否有破损等情况。
巡检人员王宗首先用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氧气含量正常,无有毒气体。”王宗说着,随即和同事董文韬分别沿两侧电缆开始了巡检,运维班副班长张家保则紧随其后负责通道状况检查。
从隧道入口先往东、再往南行走,呈现L形状。别以为在这2米宽、2.1米高的隧道内,除了检修通道以外,只敷设一条电缆,其实在隧道两侧安装有7层电缆支架,总共有23根电缆,组成9回线路,其中有7回千伏的电缆、2回10千伏的电缆,在防火槽盒里,还有通信光缆和低压电缆。
巡检人员开始进行检测。记者张冬梅摄
记者发现,在每一根黑色电缆上都有一根红色的线。“这根红色的线是测温光纤,专门用来监测电缆表面温度的。”张家保说。此时,董文韬已经开始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电缆的运行温度。“电缆表面温度15摄氏度,正常。”“用手电筒仔细照一下电缆外护套,看看有没有龟裂痕迹。”张家保边走边提醒大家。
在前行中,他们仔细检查了放置在电缆支架上的灭火弹,又用测温仪对电缆接头处的防爆盒温度进行了检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11摄氏度,防爆盒没有破损,封堵泥没有脱落,电缆标示牌没有脱落。”检测一切正常后,他们继续往前走。
“巡检工作就是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漏掉一个缺陷,就可能在将来发生一场事故。”张家保说,地下电缆的运维比架空线路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地下电缆必须是绝缘的,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纰漏。
巡检人员用仪器监测电缆表面温度。记者张冬梅摄
要想按时完成任务,手脚必须麻利。他们在观察时,脚下快速移动,脑子高速运转,只要发现有一个部位不协调,就要放慢行走速度。
正在此时,一台白色智能机器人沿着廊道上部的导轨缓缓而来,原来,这是一年前上岗的地下管廊智能巡检机器人,这台身价百万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长度近厘米、高40厘米、宽34厘米。别看它个头不大,但是它可以为隧道内的电缆做“健康扫描”,然后通过无线信号为后方处理系统提供数据,能够及时预警故障和灾害。
“巡检人员对机器人设定巡视周期或发布巡视指令,它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巡视,让巡视周期提升为每天2次,由原来的人工5小时全面巡检一次转变为12分钟一次,效率提升25倍。”张家保说,现在除了人工不定期巡检以外,其余时间就全部靠它了。
不远处,挂在墙上的一个气体监测报警器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含量正常。张家保发现,报警器显示氧气含量为零,红灯一直闪烁不停。
“氧气检测装置异常,需要后期立即进行检修。”王宗在工作日志上详细记录了下来。
等他们完成整个巡检工作,从出口出来时,这座城市已是华灯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