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9.html就目前的血糖控制评估指标而言,包括四个:即时血糖(点血糖):可以是空腹,也可以是餐后、或睡前等等;它反应的只是这个特定时间的血糖数值;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面血糖):前者反应的是最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状态,后者是最近2周的血糖控制状态。可以说是一个面,也可以理解是这段时间内的血糖中线均值;TIR(线血糖):它反应的是单位时间内血糖在一定“达标”范围内的时间比,是最近几年随着动态血糖监测设备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血糖波动:一天中血糖高低落差的幅度。这是一个对比值,不是通过某个设备获取的数值。对于上述四种指标,如何看待呢?即时血糖,也就是每个固定点的血糖,是“当下”血糖的真实反应。不代表过去,也不代表将来。只是说明这个特定点的血糖是高、低或者良好而已。医院静脉抽血可得,末梢血糖仪也可以完成,一次的成本几块钱,很是方便,但是有些痛。根据患者情况测定餐前、餐后、睡前或黎明时,或者有不适症候(尤其是低血糖可能时)时,可以随机监测。随着单位时间内即时血糖监测次数的增加,比如每天4-7次甚至更多的血糖检测,就可以有“线血糖”和“血糖波动”的提示;这种日监测高频率在2-3月内出现的次数越多,也就更能反应“面血糖”。但是,费用随之增长,还有每次的疼痛感,有人不能接受。糖化血红蛋白,也就是“面血糖”,是一段时间(2-3个月)血糖状态的反应,可以推算出平均血糖。一般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每次费用不足百元人民币,价格还算可以承受,医院抽血化验(虽然也有指血监测的糖化血红蛋白)。由于它与糖尿病慢性病发作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金标准”,并被提升为诊断糖尿病的参数。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并发症就有????%的改善。这种理念也曾误导很多糖友和医生,认为降得越低越好,直到ACCORD研究的警示,糖友的血糖控制目标更应该个体化。在我关于“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中,明确提出:评估血糖好不好,第一步就是不要有低血糖,这里面包括低血糖数值(包括无症状性低血糖)和低血糖反应。在此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是不错的血糖控制了,而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血糖波动性降低到1-3mmol/L就是“锦上添花”的更完美状态。----这里面有一个顺序问题。很显然,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应是否有低血糖问题,也不能反应血糖波动。所以,对于糖友提供的一个6.0%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是不能直接定论的。如果没有使用降糖药物或使用的是低血糖低风险的治疗策略,糖化血红蛋白6-6.5%就真的是非常不错的状态了。没有低血糖,这样好的糖化,血糖波动也不会大到什么程度。如果使用着预混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6%的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的低血糖风险还是非常大的。在对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中,对“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甚至“胰岛素治疗的计划妊娠”者的控制目标是小于7%。虽然说使用胰岛素的也可以维持更低的糖化血红蛋白,但一定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所以,糖友要规律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但是,也要知道它有盲区。至少,日常的血糖血糖监测还是需要的,只不过监测的频率和血糖监测的重点时间点可以依情况而定:1、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8-8.5%以上,尤其是老年人,要将控糖目光和监测重点放到基础血糖上,也就是三餐前和睡前,必要时测夜间血糖;2、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还想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状态,如果没有使用药物或使用的是低血糖低风险的治疗策略,就要将控糖重点和监测重点放到三餐后;如果使用的是低血糖风险较高的预混胰岛素或磺脲类促泌剂,三餐前和睡前甚至夜间血糖还是要保持监测,因为这才是低血糖易发时段。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血糖的达标,不能以低血糖为代价。如果低血糖频发而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自己的目标值,就希望你不妨暂时调高自己的期望值,等待抗糖本领更上一层楼再慢慢改善。有很多新糖友,抗糖知识如小学生一般,却希望有一个能答对高考试卷的结果,只能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
学习使人进步
陈刚大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