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仪

从看病难到看好病健康海宁的70年飞跃

发布时间:2024/9/19 11:41:48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www.kstejiao.com/
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各级专家下沉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实行分级诊疗、药品零差价……健康是幸福之基。70年沧桑巨变,见证了海宁医疗卫生改革大踏步迈进,见证了海宁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70年波澜壮阔,钱塘江畔的人们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做好一件“关键小事”: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起病、看好病。从“医疗设备贫乏”到“医疗设备丰富”医疗技术发展按下快进键胡娟英,医院普三科主任。年,她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回到海宁当医生。当时的医院位于长埭路上,医疗设施简陋,普外科是两幢平房,床位仅80多张,一间病房里要摆8张病床,患者做完手术,半夜都在哼哼疼,大家相互影响。医院没有空调,缺乏卫生设备,更没有CT这样的高端设备,只有X线摄片、黑白B超机。“很多时候,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去判断病患的情况。我们外科只能开展简单的手术,胆囊手术已经是大手术。”胡娟英伸出三根手指说,普通的胆囊手术做下来,要花上三个小时,一天下来,手术台数是个位数。对胡娟英而言,年是她从医经历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海宁外科技术走向微创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胡娟英进修了腹腔镜技术回到海宁,打破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局面。“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出血量少,手术台上,不再是血淋淋的场景。”她对自己做的第一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记忆犹新,手术非常成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当初,腹腔镜下手术多用于胆囊切除,继而覆盖到肝、脾、肠、胃等各个部位的微创,如今更广泛地运用到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不同学科。从曾经的剪刀、手术刀、钳子、针线到如今的超声刀、切割吻合器、腔镜等;从普通的X光拍片机到如今的磁共振、CT、DSA等各类数字化仪器……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海宁医疗服务中发挥作用,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所有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成为海宁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对海宁市民而言,在家门口动高难度手术、医院的优质服务,已成为现实。从生病“拖扛”到就近获名医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方便“天冷了,老伯身体还好吗?”今年,医院的省级专家浙北微创外科中心执行主任谢志杰医疗团队到长安镇(高新区)修川社区锦绣新村89岁老人庄妙根家中回访。一年多前,庄妙根因胆管堵塞急需进行清除胆管结石和胆囊切除手术,医院把省级专家请到了家门口来开刀,庄妙根术后恢复良好。“双下沉”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的“两提升”,下活了基层医疗这盘棋,也为基层群众送去了健康。早在年,医院医院实现深入合作。上海专家团队从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本地青年医生形成临床、科研两手抓的习惯,从“输血”到“造血”,培育出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年,海宁市医院合作共建医院(医院海宁分院),坐落在长安镇,20多名来自杭州的医疗专家常驻海宁分院,担任院长和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日常运行管理。依靠“双下沉、两提升”的医改东风,近年来海宁医院、医院、市妇保院先后医院、医院、医院进行深度或托管合作,6医院全部承接沪杭医疗资源,加快迈向县域医共体,并同步下沉到14家乡镇卫生院,常驻沪杭专家达50多人,打造出了一个“20分钟医疗服务圈”。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海宁带来了填补市内空白的急需医学重点专科30多个、学科带头人50多名以及2个“院士工作站”。目前,全市6医院通过全面托管、技术协作等形式,全部承接沪杭优质资源下沉;同时,大力推进“县医院带卫生院”,全市13家街镇卫生院承接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实现“全覆盖”,并建立起人才下沉、学科帮扶、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形成了“院院有专家”的局面。优质医疗资源一沉到底,省、市、镇、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有效联动,带动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我定期到服务站来做常规检查,忘记了,还有签约医生电话提醒。”马桥街道桐溪社区居民许全金说。在2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设中,海宁把本级的优质医疗资源再次下沉至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连续3年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了老乡群众家门口就近看病的良好局面。从“看病难”到医改“组合拳”城乡群众同享优质医疗资源民之所向,政之所望。今年3月22日,海宁医共体建设首场现场推进会在斜桥中心卫生院内举行,要求医共体成员单位实际,从门诊传帮带、中医非药物治疗、职业病体检、医疗质控、住院查房等诸多方面做出亮点和特色。据介绍,根据去年12月份出台的《海宁市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市今年成立了医院、医院、医院三个医共体医疗集团。过硬的健康水平是品质生活的标配。70年来,海宁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中寻找着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最优解”。“以前我们总觉得,到卫生院看病,小病万一误诊拖成大病怎么办?医院虽然路远又花钱多,但总觉得更保险。”许村镇居民郑桂月说。怎样才能真正让基层的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唯有实现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让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成本尽可能降低。”市卫生计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海波说,随着覆盖到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医疗联合共同体陆续成形,从县域到镇(街道),海宁编织出了一张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分类、传输、检测、分析、报告结果……在海宁市临床检验中心,一份份血液样本在一条自动免疫生化流水线上得到了有条不紊的处理。“以前,卫生院要将体检标本送往杭州公司委托检验,反馈期起码三天。”检验医生计卫华告诉记者,“现在12家镇(街道)卫生院都将标本送到市级中心统一诊断,患者在卫生院抽一管血,我们就能一站式检验多项指标,大部分一天内就可以出结果。”临床检验中心是海宁市城乡居民享受同质化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影像诊断、心电会诊、临床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肿瘤治疗六大中心已打通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覆盖了所有的镇(街道),实现了信息对接、技术同质、标准统一,让患者“足不出镇”就能享受高质量诊断服务,实现了健康大数据互联互通。关键小事事关全民幸福大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70年来,海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正不断筑牢潮城健康幸福的民生之基。在“医改”这张答卷上,勇立潮头的海宁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作出漂亮回答——从“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再到县域医共体建设。每一次改革,都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都拿出了做实“关键小事”的决心。如今,健康已经成为美好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件“关键小事”的背后蕴含着更大深意。横向看,看病就医与家家户户紧密相连,挂号排队、出入院手续的每一个环节,都事关万千百姓的获得感;纵向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改善民生的实事,无不度量着时代点滴进步。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响起,70年后的今天,是梦想新起点,我们将更加坚定——深入推进医改这件“关键小事”,努力提升群众医疗满意度,为全市人民群众铺就一条行稳致远的健康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9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