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检测仪 >> 检测仪介绍 >> 呼吸运动气道阻力和等压点
(四)气道阻力
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占呼吸功的30%,次要成分为组织阻力,占5%。在胸廓畸形、肺内肿物、胸膜炎、大量腹腔积液等情况下组织阻力增加。呼吸道阻力是气体在流动过程中与呼吸道内壁之间发生摩擦所造成。流速愈快,管径愈细,阻力愈大。呼吸道阻力通常以每秒(s)内1L通气量所产生的压力差来表示:
气道阻力(Raw)=压力差(kPa)/流速(νs)
(注:压力差为口腔与肺泡的压差)
在机械呼吸机的流速仪上,可测定气体流量,从而计算出Raw=峰压力-平台压力/气体流量。
上述可知,当呼吸道阻力增大时,为了维持流速不变,需要更大的压力差,在自主呼吸患者需增加吸气力量,应用呼吸机时要加大驱动压力。呼吸道阻力的正常值在成人吸气时为0.17kPa/(Ls)[1.7cmH20/(Ls)],呼气时为0.19kPa/(Ls)[1.9cmH20/(Ls)],支气管阻塞时可增至1kPa/(Ls)[10cmH20/(Ls)],支气管平滑肌痊孪、蒙古膜水肿、充血和分泌物的充塞,导致管径变窄,产生紊流,可使气道阻力明显增加。
肺容量对呼吸道阻力有重要影响,肺容量减少时,由于气道内径偏小,阻力增大,在很低肺容量时,特别是在肺底,由于肺扩张不够,呼气时小气道可完全闭合,使部分气体滞留于肺泡内,影响气体交换。高肺容量时,由于肺扩张,支气管内径增加,阻力减小,故COPD患者,残气量增加,在较高肺容量进行呼吸,以节省体力。
下列情况时气道阻力可增加:
(1)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时气道阻力增加,而且在缓解期气道阻力也较正常人高2~3倍。呼气时气道阻力较吸气时为高。支气管哮喘时的阻力增加可被支气管扩张剂所缓解。
(2)肺气肿气道阻力常常增加,但受支气管扩张剂的影响并不明显。肺气肿时气道阻力的增加主要是呼气时气道萎陷所致;其次,用力呼气时胸腔内形成正压,增加了对支气管的压迫;第三,由于肺气肿时肺泡排空并不一致,增大的肺泡可压迫周围肺泡管,引起肺泡管阻塞。
(3)其他阻塞性通气障碍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癫痕组织等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均可引起气道阻力的增加。
(4)医源性气道阻力的增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过长或过细,或管道内有阻塞,均可引起气道阻力的增加。
(五)等压点与气体陷闭
气道阻力增加
1、等压点理论等压点理论(equalpressurepoint)是由Mead和Turner所提出的,为一项解释某些肺部病变的有用工具。其基本概念可用模拟肺来表示。在暂停呼吸并使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肺泡压力大于胸膜腔压力(Ppl),其数值等于肺泡弹性回缩力。
由于此时没有气流进入或流出,肺泡和所有气道的压力都相等。肺实质和肺实质外的胸内气道可受胸膜腔压力的影响。如果胸膜腔压力增加,肺泡压力也增加,其增加值相等,则在肺泡和气道开口之间产生了-定的压力差,因而产生了呼出气流。
在气流呼出过程中,因气道中的摩擦力和气体传送中压力的消耗,压力逐渐降低,于是在肺泡压力至气道开口压力之间产生了一个气道内压力梯度。随着气道内压力降低,跨壁压力也降低,气道的横截面积也随着弹性压力曲线下降。胸膜腔内压力的增加,更进一步增加了呼气流速,气道压力随气道呈现递减趋势,直至产生最大的流速。
此时胸腔内气道可划分为两部分:
①上游气道(upstreamairway),此区内气道压力超过胸膜腔内压力,气道内压力随流速方向而逐渐降低;
②下游气道(downstreamaiiway):气道内的压力逐渐小于胸膜腔内的压力,气道易受到压力的作用。这两个区域的交界点为等压点。在此点上,气道内的压力等于胸膜腔内的压力。一般认为,在等压点所产生的流量为最大流量。旦达到最大流量,如在进步增加胸膜腔压力将使肺泡内压力产生相等的增加。
由于流量是固定的,压力随着气道逐渐降低,因而在等压点的上游气道的跨壁压和几何形态仍保持不变。相反,等压点的下游气道受到增加的跨壁压力所压迫。塌陷气道内摩擦力的增加,消耗了胸膜腔内所增加的压力。
等压点可比作瀑布。河流中的水流是由水源和瀑布上游河床的坡度所决定,而不受瀑布下的河流情况的影响。
根据定义:上游气道压力梯度的下降数值等于肺的弹性回缩力,肺的弹性回缩力是产生最大呼气流量的驱动压力。上游气道的阻力决定了最大流量的数值,如果阻力增加,肺弹性回缩力所产生的流量将下降。
等压点的位置综上所述,决定等压点位置的因素是肺弹性回缩力和气道阻力。而肺弹性回缩力的大小则取决于肺容积和肺泡弹力纤维的性能。实际上,对正常人而言,则主要是肺容积水平。在高肺容积阶段,肺弹性回缩力大;而在低肺容积阶段,肺弹性回缩力减小。气道阻力主要取决于气道口径的大小,但是气道口径又与肺容积有关。高肺容积时气道口径大,阻力小;低肺容积时气道口径变小,阻力增大。因此,对正常人来说,等压点的位置主要取决于肺容积。也就是,在一定肺容积水平,某一气道的等压点是固定不变的,然而在整个呼气过程中,随着肺容积减小,等压点逐渐移动。
一般来说,在70%~80%肺活量的肺容积水平时,等压点处于肺叶支气管,从此水平到40%肺活量时,等压点逐渐向肺周围缓慢移动。<40%肺活量的肺容积水平后等压点迅速向上游气道移动。在25%肺活量水平时,等压点位于细支气管水平。
在高肺容积阶段,由于肺弹性回缩力较大,气道口径大,气流阻力低,等压点处于大气道水平,加上大气道有完整的软骨环支撑管壁,因而有较强的能力来抵抗气道收缩。因此,如果等压点移动到大气道的某一处,只要其下游段气道仍属于大气道,则这段气道就处于扩张状态。在此阶段内,由于气道内压力迅速升高(主要是胸膜腔压力升高),但气道阻力变化较小,故最大呼气流量迅速升高达到峰流量。
在低肺容积阶段,由于肺弹性回缩力逐渐降低,气道口径也变小,阻力增加,等压点迅速向外周移动。当等压点移动到小气道水平时,由于小气道管壁内无软骨支撑,易被压缩,因此下游气道可出现气道动态压缩,使气道口径进一步变小,阻力增大。此外,越接近呼气末,肺容积越低,气道口径越小,阻力也越大。总之,等压点越移向外周,下游气道被压缩的长度就越长,气道阻力也越大,最大呼气流量也就越低。
3.气体陷闭(gastrapping)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呼气主要靠肺泡弹性回缩力,不需要呼气肌工作。当呼气流速增加或支气管阻塞时,则需要呼气肌用力,以增加气道两端的压力差,达到一定的流速。最大呼气流速是由呼气肌的收缩力(表现为胸膜腔内压)、肺泡弹性回缩力与气道阻力三者决定的,其中前二者之和为肺泡内压力,即驱动气体外流之力。
安静呼气末期,正常人的胸膜腔内仍有-2.7cmH20的轻微负压,胸膜腔和气道内压差小于吸气时,气道内径较吸气时略窄,但仍保持开放。用力呼气或气道阻塞时,胸膜腔内压增大为正值,在呼气过程中气道内压力由于阻力的消题也逐渐下降。当呼气到一定程度,气道内压从大于胸膜腔内压到等于胸膜腔内压时,即在等压点,就不再可能有气体自肺泡外流,当气道内压再继续减小时,视腔内外压差大小及管壁坚固程度,气道可被压闭,在肺泡内形成气体陷闭。
等压点决定最大呼气流速。在等压点以外,由于气道已经陷闭,气流大小不受用力的影响。呼吸道阻塞时,如哮喘患者,气道阻力增大,易于发生气体滞留。